元认知

这段时间(10月30日-11月6日)实在学不动,一点ppt都没看,一点数学题都没做,政治后面几天也没背了,唯一坚持的是背单词(除了有一天只背了三分之二)。不过,一停止学习,学习带来的认知负担消失了,睡得香,无压力,心情大好。前面几天好好摆烂放松,希望知识能在脑子里自己整理归纳。后面几天想着这样下去也不行,虽然自己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学习效率还是低下,但是突然想起来前年看的学习方法课程(icanstudy.com)里还有一些独到的学习方法,可能当时没吃透。当年还在上大学,时间也多,借父母的visa卡买了正版课程的四个月订阅(实际上就用了两个月即放弃);现在毕业了赖在家里二战,母亲不肯给这个钱,觉得我是临考前慌了阵脚。于是只能花好大力气找到资源。

当年看到Technique Training阶段没耐心了,开始快速刷课(尽管该课程教师极力反对这种做法),选着看,最后核心的Ascent 1,2,3学到手了,但是当时学习方法的使用对象---计算机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实在太烂(高中打游戏不刷题,大学打游戏不刷题),导致方法学来了却没用对(具体来说,由于学习经验匮乏,提不出核心问题,就算提出了核心问题,由于学习经验匮乏,不熟悉理科资料的表达方式,导致资料根本看不懂所以也解决不了这些核心问题;由于学习经验匮乏,不知道什么样子的知识点会在学习的时候反复出现,因此不知道什么是重难点,进而没法画出层次清晰逻辑鲜明重点突出的mindmap,只能进行信息的文图转换和信息的堆砌,画出一张毫无重点逻辑,看不明白的蜘蛛网。

后来,我用我那极低的效率缓慢地死磕学习资料,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虽然题目还是做不出来,但是至少知道了这些学科的大概;写了很多反思笔记(上百万字),锻炼了用文字进行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前只会画各种图,用图思考);读了市面上大部分的学习方法相关书籍,虽然没有一个学习方法是管用的,但是锻炼了英语阅读能力;参加OS比赛,参赛过程中写了很多技术文档,自己写过技术资料之后才理解了为什么别人的资料是那样写的,别人在表达什么,能够看得懂一点技术性强的资料(教材,PPT,考研资料),顺便进一步提升了文字表达能力(文字的逻辑性变强了。做PPT,准备报告,写OS比赛的技术文档的时候老师老是说内容没有逻辑,改了无数次。PPT除了没有逻辑,还有就是讲述了过多的技术细节,没有把技术细节背后的整体思路体现出来。这也没啥,毕竟我写代码的时候脑子里装的肯定都是技术细节,但是作报告的时候不能一股脑地把这些细节都扔出来就完事了。概括整体思路在分析数学解题的过程时也很有帮助)。

因此,现在再看一遍这门课程,或许能有收获。下载资源,断断续续地(这课程挺枯燥的,看一点就想去打游戏看视频,好在课程资源文件大,硬盘装不下游戏,只能玩点页游或者看 YouTube)看了点,不熬夜正常睡觉,几天后发现,前年看这个课程的时候脑子里那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想法(不全和课程有关)回忆起来了一些,再结合这门课程的内容,我似乎找到了解决我学习效率低下的钥匙。

自己的问题在于被动学习,具体来说,就是:

  1. 看资料时,不懂的地方就盯着硬看,直到看懂位置

  2. 做题目也是类似,题目问啥我想啥,看答案硬看直到看懂为止

这样学,速度太慢,且非常累,所以现在考研进度很落后而且学一会就不想学,厌恶情绪很强烈。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转变思考的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主动学习的具体方法非常多,我采用的主动学习方法是一种结合了元认知的思考方式。

这个方法的名称很玄乎,但是具体做法方法并不复杂。比如说我现在在读某一页PPT,我并不会像从前那样盯着它看直到三个小时后看懂为止,而是在心里浮现出一个火柴人,我就是这个火柴人。火柴人面对这个一个脑子,这个脑子就是我自己的思维(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面听你话的魔镜之类的玩意)。接着,火柴人提出疑问:我希望自己怎么构建这些知识,我希望我自己怎么想这个问题,使得构建出来的知识 1)思考链条清晰自然(自然意味着是自己最熟悉的那种思考方式,因此思考起来高效且省力) 2) 各步骤动机均明确(这一点主要针对数学解题步骤而言)?(火柴人的身份,提问的方式有两种,见下图,不过它们本质上都是元认知)进而"脑子"就会浮现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最好用示意图(网状的手绘思维导图,要求是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就是你一眼就能看明白这图啥意思。一般来说,逻辑清晰的图是信息的堆砌。),层次分明(就是说主要的东西画得很大很显眼,次要的东西就不太突出))的方式想象出来,然后可以把这个示意图画到纸上(先想后画。这会逼迫自己用最精炼最深刻的方式在有限的大脑想象画面中装入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边想边画,很有可能不加思考而进行简单的抄写绘画)。当然,如果概念过于抽象,想象不出来,或者画出的图并没有促进自己的思考(比如图中我画的那个。那张图可能对于记忆PPT有帮助,但是对于理解概念是无帮助的,这张图并没有体现出核心的概念,而912专业课恰恰很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不想象示意图,而是单纯地通过内心对话的方式呈现。

接着,你会发现“浮现”出的示意图或对话是不完善的,因此,接下来,我们继续把自己代入火柴人,参考自己的资料,通过提问并解答的方式完善这个“浮现”出的思维,然后把完善后的思维同步(sync)到纸上。举个例子,“图中A和B的目的是什么?是PPT上提到的C。”然后你把C补充到纸上的示意图上。(这个就是icanstudy提到的Bear Hunter System,或者叫inquiry based learning。由于我们是应试,所以要结合自己的资料来引导自己的提问,使得提问和解答的东西贴近考试考察的内容)或者,你也可以不看资料(比如在测试自己一道数学题时),进一步问:“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我做出什么样的进一步的思考?”

具体请看下图:

1106_1

 

这个”小人+大脑“思考方式的来源好像是《indistractable》书中提到的自控方法,我看到iCanStudy课程中提到元认知,就把这个自控方法转换为思考方法。

有几个注释:

 

下面这几页是前期课程的笔记,基本没有任何用处。

1106_2

1106_4

1106_5

直觉

然而,数据结构还是学得慢。

冬天。摆烂的回忆,有兴趣学习的回忆,上周和研友交流,发现自己仍有直觉。看了Collion视频发现自己的filter可能因为过去的挫折失败,人没有自信,filter变得太严格。实际上,只要放松filter(心情放松,或写出所有想法)即可找出半成品的思维,进行更快速的思考。发现可以问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什么?

在纸上写出来,也有助于在做题之前就进行足够多的推导数据结构的经验。

视频里的建议是,思考到痛苦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我发现我读一句话教材就会痛苦,因此读一句就想一句。

此外,视频里也强调“尝试自己发明”,我发现这样做也有助于挖掘出自己的直觉。

如此学习,基本上就是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这样学习是最自然的,故不必老是和直觉对抗,造成痛苦。

Remove Distractions

各种YouTube视频老是说这个,没想到真的有用。

我们平时看的无关信息太多了,导致正经知识吸收不进去,还有我通过打游戏来缓解情绪,游戏里面信息更多。

告诉自己“我今天只会看这些(学习相关的)信息,不会看别的信息”。如果学累了,只能

  1. 告诉自己“我今天只会看这些(学习相关的)信息,不会看别的信息”。痛苦感会有所缓解(因为大脑知道不会有学习之外的高强度信息(比如游戏)的处理任务)

  2. 通过发呆放空,让内心的劳累慢慢散去(这个过程很痛苦,小时候受不了,所以老是开小差或者玩手机,但是现在忍耐力足够了,可以做到了)

同时,不要太频繁地切换任务,那样也会产生类似看太多信息之后的不适感觉。

FORCE REMOVE Distractions

前天玩了一下午加一晚上游戏停不下来,马上就得考试了,后悔不已,故把电脑里面所有游戏都用Cold Turkey Blocker封禁到考研结束。所有娱乐网站都利用上回设置好的15-5番茄钟,从而保证就算真的有需要看YouTube,每次最多也不超过5分钟。

昨天果然不玩游戏了,因为知道Cold Turkey Blocker是地表最强封禁软件。但是仍然刷微信视频号和YouTube一整个下午和晚上,就像高中时候那样。

我以前试过很多次封禁这封禁那的,都不管用,但是现在离考试太近了我也没啥别的法子了,一不做二不休,今天(12月3日)早上起床的时候把手机微信开了青少年模式,iOS系统设置里面限制了淘宝和YouTube的使用时间为一天一小时(昨晚凌晨看油管到一点多,故已经用完)至此杜绝了一切娱乐的可能。

刚开始的时候浑身难受,但是到了下午晚上,状态居然非常好,一点也没有不舒适,学习时间大幅度增加,有一次真的学不下去了,出去整理饭桌,洗衣服啥的,半小时回来直接继续干。成果也很惊人,知能行网站曲线积分直接猛增32%,级数判敛也增加了二十几,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速度。

Remove Distraction这种事情,干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每次都没效果,但是这次居然成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再一次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我之前并不是完全没复习,而是把最基础最困难的起步阶段的东西给解决了,这样我学习起来不会极端痛苦。其次,人最怕的事情是无聊,当我不能做打游戏等有趣的事情,我一定会找其他事情来做。小时候我可能会发呆或者找闲书看等等,但是这些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没那么有趣了,正巧,学习的难度由于之前的努力,变得尚可接受,因此,我会将逃避无聊的那种劲头用在学习上,这也是我今天长期坚持学习,效率极高,却仍然没有一直感觉肚子疼之类难受的原因(好像有一次,不过出去喝水躺沙发,踢那个滑稽抱枕,过一会居然就没事了。)。最后,两个长期存在的负面情绪居然巧妙地互相抵消:游戏不能玩,浑身难受=>想到考试马上就来了,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感盖过了游戏瘾=>想到我把游戏ban了,就腾出了大量复习时间=>ban游戏的难受感觉成为焦虑感的反馈,焦虑感消失=>想到ban游戏就可以让恐怖的焦虑感消失,看来ban游戏是有价值的值得的,心里舒服了,加上想到也就ban二十天,又不是两三年,还是有个盼头的,能忍住,故游戏瘾消失。

12月9日

昨晚和研友讨论题目完,非常焦虑,但是搜到一个这个知乎的帖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51853 之后就释然了,不紧张了。

这个回答说明,清北确实有些人会期末突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51853/answer/438433147

既然人家能花一两天学会,我们还有两周,凭啥学不会(四门专业课+数学,刚好是大学期末考的科目量,912考研题还都比期中期末简单,数学估计和微积分a的难度差不多)

这个回答说明,数据结构的平均分也不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51853/answer/83504150

当然也有,我们的考试范围是星辰大海……如某邓俊辉牌数据结构……论在OI竞赛党如云的贵系是怎么做到考试的卷面平均分40+的……

这才发现,我们整天琢磨的,是清北期末平均分40的东西......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释然了。人彻底放松下来了,睡觉也正常,虽然一点才睡的,但是第二天(今天)也没赖床,略有点困但是八点半也起床了,起床之后也不焦虑。以前就是因为焦虑才会睡眠质量差,做噩梦,第二天赖床等等。

同时,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努力,是否真的把自己潜能激发出来了。我是否有“用力”专注?我记得小时候,大概从五年级开始,为了在课堂上保持专注(我当时尝试语文课上不论老师说什么我都想象对应的画面,比如老师在讲诗词,我就想象对应的战争画面)我会绷紧头上的一块肌肉,这样的话血液就会大量流进大脑,提升效率。要休息的时候,就放松这块肌肉,也不会像现在动不动就肚子难受。

这个方法应该是从正常的“专注”的动作中衍生出来的,是无师自通的。这可能也是我初中成绩好的原因。但是初中压力太大太痛苦,导致高中整天想追求快乐(包括寻找学习方法)想快乐学习,因此玩手机,加上高中内容抽象不适应,一时半会看不到学习成果,学习越发痛苦,越痛苦越不想琢磨题目,题目遇到一点困难就开摆不做,加上玩手机减少了刷题时间,情感上也遇到波折,因此成绩不好。

这么做,对加强“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大帮助。相反,如果不这么做,单纯被动地看资料,很多东西就无法快速在脑子里留下痕迹,思考得很浅,从而减缓了学习速度,减少了学习时长(因为若是不用这个方法,纯粹靠内驱力进行思考,不仅效率低,而且三四个小时之后我就开始肚子难受了,然后一整天都学不下去)

当然,如果学习犹如游戏一般有趣,那自然用不上这个方法了,因为有趣的内容本身就足以让血液流进大脑,可惜大部分学习的内容都是很枯燥的,做不到这一点。

后来我才发现,这块肌肉就是使得耳朵能动的肌肉。以前我是无法动耳朵的,但是到了初中,有一天我中午 ,然后就去睡午觉,睡觉的时候就感觉很紧张,睡完午觉发现耳朵居然能动了,应该是因为我长期用那块肌肉进行专注的缘故。

但是,后来高中和大学沉迷游戏,游戏本身就足以让人极度紧张,因此打游戏的时候我不需要使用那块肌肉,久而久之就忘了这个专注的习惯了。可能就是因为忘掉了这个习惯,导致我后来再也无法长时间专注(因为血液不流动到脑子里,所以学个几小时就开始头难受,肚子痛等等)

我记得一两年前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改正之后也还是学不下去。这是因为当时学习荒废太久,基础太差,就算专注了也学不下去,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现在我只要肯努力,题目都做得下去。

所以,现在我尝试恢复这个习惯,专注试试。

好久没有这么做,我今天尝试这么做,发现耳朵居然会觉得痛,好在十几分钟后找到了正确的用力方法,耳朵不痛了。现在用力的幅度可调范围很大,(因为人长大了且变胖了)因此不需要太过用力,找一个适当的、保证能持久的力度即可,力度可以随着自己劳累的程度变动。

9:52 学了知能行一个小模块,概率论昨天不会的,虽然还是做不出来,但是看完解析之后就会做了,类似题也成功做出来了,而且全程没觉得累(除了刚开始用这个方法还不习惯的时候会有点),肚子不痛很放松,额头有点烫感觉确实有动脑。我甚至有中学时候早上去上学那种很舒服快乐的感觉(这是因为意识到清本也才40+,人放松下来了)

10:30-11:20 数学综测累死人,休息,上网冲浪。好在现在完全恢复了(这是以往没有的事)一是因为运动了肌肉,二是因为今天天气不错,略有潮湿,感觉像初中时候那种天气,三是因为人比较放松(正是因为放松才会从天气中感受到快乐)。现在有充足的精力继续!

12:25 可以把动头部肌肉,额头用力,粗略地看作增强记忆,同时把之前的会让自己肚痛的那种思考方式(即不动肌肉地用力想)当作增强理解。初中时期只有前者,缺乏后者(因为本来就没这个能力,我碰到那种思考量大的题都开摆),这导致高中学不好;高中后期和大学只有后者而无前者,导致什么东西都学不深入(因为记不住)(顺便说下,初中后期和高中的时候我其实隐约意识到自己只有前者而无后者,所以想通过玩手机等方式进行放松,希望放松前者,激活后者,但是显然没成功。直到大学才发现长时间玩游戏之后会有一阵子的高效学习,那段高效学习只有后者而无前者,后者精疲力竭之后就肚子痛)。现在二者都有了,能产生比较快的学习速度,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快乐感。我很期待自己今天就把概率论学完。现在我肚子一点都不痛,可以开始学习。

有的时候我会忘记动肌肉,所以如果发现肚子略痛就赶快动肌肉。

14:16 休息了半小时,感觉肚子一点都不痛了,看点网上视频笑一笑就恢复了,继续。卧槽终于有高效的学习了。以前都得玩一整个下午的游戏才能恢复过来。

23:13 晚上(8-11点)和研友讨论问题,7-8点继续做概率论然后看宇哥直播。今天一整天没玩游戏,也没想玩游戏,累了休息半小时即回复,肚子基本不痛,连续学一整天,到了晚上自然困(而不是那种非常兴奋睡不着觉的状态(当然,要出现这种状态,原因有可能是当天过度兴奋,用前文提到的“后者”思考过度而不使用前者,也有可能是因为当天玩了太久游戏))。非常好!今天我为了测试学习效果,减少干扰,故意之学一门课(概率论)但是一直学一门课效率是会下降的,因此明天开始我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就会换一门课学。学到“突破性进展”,比如知能行百分比突然暴增,就换下一门学。今天已经困死了没能量了,肯定能早睡,这样明天就可以早起。